壓力很大,經常感到焦慮和低沉,
心裡感覺像壓了一塊石頭。
但是,他能承受,總是能振作起來,繼續工作。
這位朋友的承受能力是比較強的。
雖然感到痛苦,覺得煩躁、焦慮、
憂鬱、沉重,但是能夠忍受,還能堅持。
這種忍耐和堅持的能力
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堅強。
但是,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,
也是頗為煎熬的。
有時也會覺得難以承受,甚至會真的崩潰。
所以,這種堅強雖然也要讚許,
但並不是真正的堅強。
那麼,什麼是真正的堅強呢?
面對各種挫折、失敗、不如意,
起初可能也會有一些心理衝擊,
但經過心理調節之後,
很快能做到內心平靜、淡定,
「不管風吹浪打,勝似閒庭信步」。
如此一來,自然不需要忍耐、堅持,
就能輕鬆承受挫折了。
因為本來就沒多少痛苦,
所以不費多少力氣,
不需要多麼強大的忍耐力。
這種堅強才真正可靠。
這種心理調節的方法就是認知療法。
回憶一下認知療法的原理:
不是事情本身,
而是對事情的認知直接導致了情緒和行為。
所以,改變了對事情的認知,
就改變了情緒和行為。
換言之,如果遇到了挫折或失敗,
讓我們痛苦的最直接來源不是挫折和失敗本身,
而是對挫折和失敗的認知。
人為什麼會敏感脆弱?
其實不見得是神經類型等生理因素決定的,
往往更多是因為看到了消極的一面,
放大了負面影響,把事情看得太嚴重,
或者過於執著,不肯接納現實。
這樣,自然容易引起不良情緒,顯得敏感脆弱。
所以,如果改變認知,用合理、積極的方式看待挫折,
那麼自然容易淡定從容。
多做這樣的練習,
逐漸就形成了習慣性思維,
建立起認知防火牆,
在面對挫折時,
自動用合理的思維應對,心態自然會輕鬆一些。
能夠坦然面對挫折,
那麼堅強的性格就形成了。
堅強不是看起來很能承受,
內心很痛苦卻強作歡顏,
而是能夠學會改變自己的認知,
從而淡定地面對一切。
遇到挫折、失敗和打擊,
內心不起多大的波瀾,可以很快坦然從容。
她感到,這種堅強是可以透過努力做到的。
那麼,如何改變認知呢?
無論古今中外,人都有一個普遍的心理規律:
面對挫折和失敗,如果覺得這個事情很難以接受,
那麼自然會感到沮喪、痛苦、懊惱、焦慮;
但是如果能改變自己的認知――
發現壞事也有好的方面,
或經過努力可能會變成好事;
或者事情不像想像中的那樣糟糕,
可能很正常,沒什麼;
或者雖然有些糟糕,
但應該接受現實,努力之後可以順其自然,
那麼,自然會淡定平和些,
也就容易坦然面對了。
上面所說的三句話就是三種思維――
壞事變好事:
壞事也有好的方面,
或經過努力可能會變成好事。
很正常,沒什麼:
事情不像想像中那樣糟糕,
可能很正常,沒什麼。
順其自然:
雖然事情有些糟糕,
但是努力之後不妨接受現實,順其自然。
有一次回老家,沒想到高速公路臨時封路,
路上塞得厲害,預計可能趕不上火車。
本文摘自:《心念一轉,讓情緒回到最好的狀態:
諮商師教你三種思維有效改變認知,走出情緒黑洞》
作者:維尼老師(胡春光)
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歷史,
我不想讓未來的我討厭我。
學會跌倒了,才能學會走路。
對於「不得不做的事」、
「不做也無妨的事」、
「真正想做的事」以及
「一點也不想做的事」,
一定要搞清楚。
「自己到底該做什麼事」
將會變得更加透徹與清晰。
成為能控制情緒的人,
不要任由情緒恣意爆發。
與「過去的錯誤」和解。
養成閱讀習慣。
深度的獨處。
旅行的越多,看得越開。
窗外下雨了,心裡也下雨了,
但雨後的彩虹更讓人期待。
負面的情緒有點難以負荷,
很難面對這樣的另個自己。
不過,是時候往前走一步,
不能讓未來的自己討厭我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忙碌的生活不會帶走悲傷,
只是延後悲傷出現的時間
有傷口就會痛,
痛了就會難過就會哭,
什麼事都做不好,
心是很柔軟的,
所以心也會隨著時間慢慢的復原
悲傷的量哭完了、感受完了,就沒了。
悲傷不會無窮無盡的。
越壓抑就拖越久才用掉,
越以為忘記,就越是存在;
越是面對,
就越發現你的悲傷有一個程度存在,
哭完了,也就淡了
給自己悲傷的期限到了,就開始做一些輕鬆的休閒動作,
看漫畫也好,看小說動畫也好,
慢慢讓自己重拾生活的樂趣...把自己的生活導入正軌。
悲傷是承受,快樂是選擇。
每個人都有痛苦,
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去調適。
快樂是我,悲傷是我
不要悲傷就是不要我。
喜歡發現不同的自己,就像是一場探險。
生命不斷流逝,
我們真正能夠擁有的不過是記憶而已。
記憶值得最奢靡的投資。
美麗的記憶或悲傷的記憶,
都是生命的軌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